古往今来,都是物以稀为贵。想想看,明经科每年录取100人,进士科只录取20人,而且进士是会写诗、自带光环的人物,怎么能不让人羡慕。
在唐朝,进士被大家喻为“白衣公卿”“一品白衫”,意思就是,这帮小伙儿现在虽然穿着白衫,默默无闻,但是迟早会成为朝中宰相。
唐朝还有一句流行语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。”意思就是,你三十岁考上明经科,年纪就已经算大了,说明你实力不行;而五十岁考中进士科,年龄还算小,说明你很优秀。
瞧瞧大诗人孟郊,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进士,立马就写了一首诗:
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这个年龄,在现代社会都很难找到工作了,可孟郊觉得自己的人生刚刚起步,春风得意呢。
大家都有考中进士的理想,可现实还是挺骨感的。
就拿进士科来说,您考完试,把试卷交上去,接下来就等礼部侍郎批阅您的试卷。那个年代,朝廷不设百分制,礼部侍郎看试卷,就看您的作品有没有打动他的点,符不符合他的审美观。看完之后,他会直接给出“过”或“不过”的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