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此下我们将约略把当时政治上的大体演变来证实上面的叙述。
古代政府,由春秋到战国,全由贵族组织。直到战国中晚,始有游士参加,这是平民学者参加政治之先声。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,始终不过是一些客卿。政府基础,依然仍筑在贵族阶级身上。秦始皇统一天下,当时人说他“陛下有海内,而子弟为匹夫”。这始遵照当时学者理论,彻底打破了贵族政府之积习。待到汉初,全由一辈素朴农民为君为相的时代,转反有些迹近反动。一面重新封建诸侯,而中央政府则几乎成为一个军人政府的形态。代表天子治理全国政务的是宰相,这是秦制。但宰相非封侯的贵族不得为。依照当时惯例,非立军功不得封侯。因此当时追随汉高祖争夺天下的一个军人集团,在外则裂土封王,在内则封侯拜相。汉初政府实是一种“封建制度”与“军人政府”之混合物,较之秦始皇时代,不得不说是一种逆退。但不久封建势力再次削灭,重新恢复到秦代郡县一统的局面,这正是汉武帝开始即位时的情势。
继此又有一个大转变,便是平民学者公孙弘,纯粹因学者资格而获拜相,因拜相而再封侯,打破汉初旧制,从此以下,军人政府渐变成士人政府,这是一个政治制度上极堪重视的转变,因此转变而军人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取消,始可说到达了真符理想的“平民政治”的境界。要建立理想的世界政府,便决不是周代般的贵族政府,亦决不是汉初般的军人政府,一定应该是一种平民政府,由一辈在平民中有知识有修养的贤人,即士人,组织与领导的政府。试问汉武帝当时如何完成这一个工作?我们便须继此再讲到当时对于学官的一番新整理,此即当时之所谓“五经博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