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鹤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,还和陆梅僧等人办了同志会。同志会的名字叫做“仁友”,取“以文会友,以及辅仁”的意思,目的是切磋学问,砥砺品行,联络感情,互相协助。同志会的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学问,规劝过失,还油印一张小报以资鼓励。这个小小的团体保持了好几年。
民国三年,学校要办一种刊物,由同学组织一个编辑委员会,陈鹤琴担任经理职务,负责出版发行事宜。一学期之后,学校看他干得还不错,就送他了一块金质五角宝星奖章。
在体育方面,陈鹤琴虽身材较矮,球类、田径也不及别人,但是力气、筋骨还是不错。体育先生举行全校学生体力测验,有握力、腿力、背力、臂力、举力和攀力等共七八项。全校几百个同学中陈鹤琴的体力总分位列第二。
第二年的全体比赛,他又考了第一。
在清华读书时,约翰·彭杨(John Bunyun)的《天路历程》(Pilgrim Progress)、斯托(Harriet Beecher Stowe)的《黑奴魂》(Uncle Tom'e Cabin)、富兰克林(BenjaminFranklin)的《富兰克林自传》(Autobiography)这三本书,令他感触最深。在童年时代,他的人生观无非是显亲扬名;在中学时代,他的人生观是济世爱众;在大学时代尤其在清华,他的人生观除济世爱众外还能注意到救国。清华创办的历史让他明白,清华的经费是美国退还的庚款,庚款无非是民脂民膏。所以他认识到自己所吃的是民脂民膏,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,将来游学美国所有的一切费用,也都是民脂民膏。政府用人民的脂膏来栽培他,他不能不思报答。于是爱国爱民的观念从此产生了。